51個老墓於1964年在甘家成等村民的協助下,集中在班蘭義山的總膠原蛋白墳。(圖:星洲日報)
  中新網8月1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外接式硬碟道,馬來西亞在通往陳厝港的繁忙公路上,60個以清朝為主的百年老墓默默躺在班蘭華人義山與陳厝港印裔墳群之中,它們的刻痕雖被歲月侵蝕,落得鮮苔覆蓋,然而卻為文史工作者留下追蹤新山華人史料的雪泥鴻爪,佐證歷史彌足珍貴。
  它們其中有51個墓碑從原地移至班SD記憶卡蘭華人義山,有9個散落在大街另一頭的陳庴港印裔墳場外沿,以清朝為主,也有部份立於民國。
  其中包括17膠原蛋白個墓碑碑主是海南人,14個為潮籍人士,福建人、廣東人和客家人各2個,有者已嚴重腐蝕,無可追考。
  蕭開福為墓碑拓碑外接式硬碟做研究
  文史研究好愛者蕭開福向星洲日報述說他利用四五個月時間,斷斷續續為此地墓碑拓碑做研究的心得和感受。這些墓有50個超過百年,另10個也接近百年。
  他也展示文史愛好者張禮明提供的3份塵封檔案,這3份檔案都是檔案局有關陳庴港的歷史啟點,彌足珍貴。
  第一份,1916年陳厝港華社代表籲請政府撥地供設立義山的位置;第二份,1916年陳厝港華社代表籲請政府撥地供設立義山(蓋章);第三份,1916年陳厝港華社代表籲請政府撥地供設立義山的申請信件。
  所在地要建電纜廠50餘荒冢遷班蘭義山
  蕭開福帶著媒體到距離陳厝港約3公里處的班蘭義山,就在臨近大路旁處已見有一個顯眼的總墳,上面書寫著:“甲辰年(1964)正月二十八日重修,陳厝港男女百姓總墳,甘家成立”。
  主墳的後面有著近50個,排列成5排的墓碑,其中好幾個墓碑寫著“清”、”水月”;蕭開福說,“清”字去“主”,由此可證墓主或是天地會、義興的成員,其中也有一些寫著“民”字的碑墓。
  這可以佐證文史工作者吳華在《陳庴港方志》之《歷史回顧》篇中所提及的:義興公司黨徒離開新加坡到柔佛重新創業,他們之中潮籍人士最多,海南人也不少。
  靈山宮附近的大型電纜工廠就是這50餘個荒冢的原本所在地;60年代,因為這個地段當時要建電纜廠,使得諸墳必須遷移。經當地已故居民甘家成等村民的安置下,諸墳才彙集在班蘭華人義山,得以落腳。
  義山沒獲官方認可
  蕭開福相信,這個位於陳厝港靈山宮後山地帶,在未發展工廠、房屋前,是個高度適中,並面向地不佬河的義山地段,或是亂葬崗。
  “此義山雖沒獲得官方認可,但卻是早年陳厝港居民埋葬親人的地點,由於未規劃,墓群都是零散式面河而立。”
  總墳立碑人甘家成的兒子甘垂安(63歲)在受訪時,透露他小時候有印象春秋兩季會有人到墳前拜祭,可是後來拜祭的後人彷佛漸漸少了。
  50餘古冢具歷史價值 佐證海南人參與拓荒
  有歷史價值的便是在總墳後方的50餘個古冢,多數顯示立於清朝或民國;其中一個是海南人翁溪之墓,上面志銘:“溪翁公墓海南丁巳年”。
  蕭開福說,丁巳年不是1857年就是1913,佐證海南人參與了開墾拓荒的歷史。
  另有一個潮籍人士林氏陳孝惠之墓:“考孝惠陳公,妣勤儉林氏墓潮州同治三年二月(1864年)清”。
  還有:“妣桂枝黃氏黃桂枝同治三年(1864年)清”、“考亞日張公墓張亞日同治十二年口月二十二日立(1873年)清”等等。
  他說,諸如上述的百年墓碑,能呼應陳厝港歷史記錄,即早期陳厝港的發展與潮籍人為首,但也有不少海南人到此地落跡。  (原標題:大馬60百年老墓守護歷史 佐證新山華人拓荒經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73sheav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